教学参考-44
来自cslt Wiki
教学目标
- 了解数学与人工智能之间互相促进的关系
- 了解人工智能证明定理、证伪猜想和提出猜想三方面的工作
- 引导学生讨论机器自动进行知识发现和验证背后的重要意义
教学内容
人工智能与数学
- 人工智能与数学是天然的朋友。“用计算来模拟人类智慧”是人工智能的基本思想,而这一思想最早是由数学家提出来的。另外,人工智能从诞生到现在,不论是哪个阶段,都离不开数学的支撑。
- 反过来,人工智能又为数学家提供了新的工具,不仅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,也激发了数学家的灵感。事实上,人工智能最初的成果即是在定理证明上取得的巨大成功。
猜想证伪
- 除了定理证明,机器更擅长的是对猜想进行证伪。给出一个猜想,机器可以快速生成很多实例,用来验证猜想是否成立。和定理证明不同,猜想证伪只要找到一个反例就可以了,因此只要速度足够快,总能找出反例来。
- 看起来好像很简单,但是仅靠不停地“试”来寻找反例还是非常困难的。科学家们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证伪方法,通过训练一个神经网络,让他生成更具有“威胁”性的反例,从而显著提高证伪过程的效率[1] 。我们用AutoGraphiX猜想来说明这一证伪过程。
- AutoGraphiX猜想: 对任何一个包括n个结点的图G,𝑓(𝐺) ≥√(𝑛−1)+1,其中𝑓(G) 是描述G的结构属性的量,可以由G计算出来。
- 基本思路:设计一个基于神经网络的生成模型,使其生成的G对应的𝑓值尽可能小,从而更有可能是AutoGraphiX猜想的反例 。
- 学习过程:初始化神经网络,生成一批样例图并计算每个样例的其𝑓值。保留𝑓值较小的样例,利用这些样例更新神经网络,使网络倾向于生成这些样例。经过反复迭代,神经网络所生成的样例𝑓值越来越小,越有可能是AutoGraphiX猜想的反例。
- 经过实验发现,当n ≥ 19时,确实可以发现AutoGraphiX猜想的反例,从而证伪了AutoGraphiX猜想。然而,当𝑛≤18时,计算机并没有发现反例,说明AutoGraphiX猜想有可能是正确的。
数学猜想生成
- 机器不仅可以证明或证伪猜想,还可以为数学家出题,主动提出猜想。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猜想,比如鼎鼎大名的“哥德巴赫猜想”,“费马大猜想”等等。这些猜想基本都是由一些天才数学家提出来的,不论证明与否,本身就需要顶尖智商和对数学结构的深刻洞察。
- 2020年,一个以色列研究团队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论文,报告了他们设计的一款称为“拉马努金机”的程序,可以批量生产数学猜想。他们把精力放在各种数学常数上,如圆周率𝜋和自然对数的底e等,想办法寻找这些数学常数的多项式表达。
知识发现
- 数学猜想生成和猜想验证(包括证实与证伪)共同组成了一个数学发现的闭环:猜想生成是为了从大量数学实践中发现潜在规律,而猜想验证是对这些发现进行证明或证伪。这一过程正是人类发现知识、积累知识的过程。
- 机器生成猜想、证明(伪)猜想的过程重现了人类对知识的发现和积累过程。事实上,在“猜想证伪”一节中出现的AutoGraphiX猜想就是由一个名为AutoGraphiX的计算机程序生成的。机器自我归纳、自我过滤、自我证明,展现了强大的知识总结能力。有趣的是,这一强大能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数据的大批量尝试和检验。这种看似非常简单的策略却产生了强大的智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