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学参考-43

来自cslt Wiki
跳转至: 导航搜索

教学目标

  • 了解音乐创作的困难,理解人工智能作曲的重要性
  • 了解三种典型的人工智能谱曲方法:符号法,马尔可夫模型法,神经网络法
  • 引导学生讨化人工智能与艺术的结合所能带来的各种可能性,引导学生理解机器创新的可能性

教学内容

饱受折磨的音乐家

  • 一直以来高强度的音乐创作让音乐家们饱受折磨。为了激发创作灵感,早在1757 年,作曲家克恩伯格(Kirnberger)就非常“天才”地发明了用掷骰子来辅助作曲的方法。
  • 此后的半个世纪(从1757年到1812年),音乐家们至少发明了20种掷骰子的方法,其中就包括鼎鼎大名的莫扎特。大音乐家都不得不掷骰子,可以想见写首新曲子有多难。

AI“第一曲”

  • 当计算机出现以后,作曲家们大喜过望,希望计算机能给他们提供更多创作灵感 。
  • 就在人工智能的先驱们聚在一起开达特茅斯会议的同时,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-香槟分校的两位学者Lejaren Hiller和Leonard Isaacson尝试着用一台名为ILLIAC I的计算机生成了人工智能第一曲,并定名为“伊利亚克组曲”。
  • Hiller和Saacson的方法是基于生成规则和马尔可夫链,满满的AI风。有趣的是,Hiller原本是化学博士,还发明了第一个有效的晴纶染色方法。不过,Hiller从小热爱音乐,擅长钢琴、双簧管、萨克斯管。
  • 伊利亚克组曲后,Hiller走上了音乐之路,培养出了一大批作曲家。一个化学家帮艺术家谱了第一首AI音乐,从此走上了AI艺术之路,成为美谈。

AI谱曲技术发展

  • Hiller等人的工作引起极大关注,很多研究者投身到AI谱曲的研究中来。首先加入的是音乐家,后来更多AI研究者参与进来。
  • 早期研究多采用符号方法,把音乐当成一门语言,用乔姆斯基的语法系统来描述这一语言的生成过程;或者基于音乐创作理论设计一系列生成规则,依据这些规则进行随机创作,再对作品进行合规检查。
  • 后期研究更多采用统计模型方法,将音乐视为一个随机过程,利用统计模型(如马尔可夫链、隐马尔可夫模型、神经网络等)来描述音符的时序相关性。训练时,人们采用大量乐谱来估计统计模型的参数,在生成时利用训练好的模型进行采样,就可以生成新乐谱。
  • 近年来,深度神经网络在机器谱曲方面取得很大成功,成为当前主流方法。和传统统计模型相比,深度神经网络可以对音乐中的复杂时序关系进行更为细致的刻画,因而可以产生更流畅自然的音乐。

Megenta: AI与艺术

  • 2016年6月,Google宣布了Magenta项目,目的是联合艺术家和计算机学家,推动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上的研究和应用,其中AI谱曲是重要任务之一。
  • Megenta项目开源了大量数据、代码和第三方应用,为AI与艺术的融合提供了开放性的研究平台。